【阅读品鉴】桨声灯影里的“濯人濯事”

  ——读饶昆明先生长篇小说《濯水谣》

  ◆王长贵

  黔城金黄的杏叶、火红的枫叶才走,昆明先生就寻着亲情去了南方。想来,先生哪里温暖的阳光罩着亲情,或许已忘了故乡的寒风正一日紧似一日。于我,因先生的长篇小说《濯水谣》在案头,墨香的温度,让我在桨声灯影里,跟着先生的笔触,去濯水古镇寻找濯水的“濯人濯事”。体肤的清冷和心中的温润,我想该跟先生有个交流,于是微信说明“拍”过去,先生回言:“兄弟伙不存在,互相支持!就创作想法明日发你。”

  明日之后,先生未回。我知道,先生正在思考。边读先生的小说,边在想先生的笔名——桑泡。桑泡是桑树的果实。纵观桑,因丝而有“丝绸之路”,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。其中,因蚕而有美文美言,著写青史。这桑泡,个中定有讲究。又一个明日,先生说“我不会QQ直接发微信,就先发到QQ空间后在微信传你,不知可否”,并另致言称:“兄弟辛苦了。”这就是桑泡,可观、可品的质朴。怎一声“谢谢”能表。

  濯水古镇之于作者,先生说打小就常去,已记不清去过了多少次,但每次都来去匆匆,对古镇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。两年前接到表现濯水古镇的长篇小说创作任务后,于是又数次去到濯水古镇,几次都小住了数日,遍访尚且在世的长者,了解濯水古镇的历史过往、人物故事、人格禀性、民俗风情等。既然写的是濯水,那就一定得像濯水,着力提高作品与濯水古镇的吻合度和认知度,力图表现出濯水古镇的历史风貌。

  正是如此,让小说的历史背景贴近濯水,是先生创作的立足点。《濯水谣》所讲述的故事,是发生在上世纪中叶濯水古镇的陈年往事。濯水古镇因得阿蓬江水运之利,历来为通商要津,商贾云集,商贸繁荣,商气浓厚,由此而有古镇“四大家族”一说,时与龙潭、龚滩并称川东南“三大名镇”。后又有川湘公路穿境而过,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。但小说如果仅限于此,其格局必然狭窄,不足以表现濯水古镇的独特风貌和人文特性。濯水古镇虽偏于川东南一隅,地处大后方,但在抗战时期历史大背景下,也涌现出了以抗日将领李春晖为首的抗战英烈,李氏“一门三忠烈”,为民族存亡而以身殉国,英勇事迹可歌可泣,为濯水古镇增添了奇光异彩。为了表现濯水人的爱国之心,在不违背历史大背景下,作品将发生在黔江境内对日作战中战机失事的史实,艺术地移植到濯水境内:美国飞行员乔治·詹姆斯驾驶的飞机,在拦截轰炸重庆的日本轰炸机群时,被日本战斗机击伤,不幸坠毁于百佛寺中。乔治·詹姆斯弃机跳伞,为徐庭泽等民众所救。因小腿骨折,他只得暂留濯水古镇养伤,从而引发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人物。这样,将濯水古镇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下,有助于全方位地表现风云激荡的古镇历史。

  让小说的故事人物贴近濯水,是先生讲述故事的首选。小说虽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,但人物众多,各自从事营生,彼此交往纠葛,可主要人物多为当地人,都有其历史原型。故事的发生地也大都设定在濯水古镇,或与濯水古镇相关,有的故事真实发生过,有的故事则经过艺术加工,为的是更好地再现濯水人的性格特质。比如几大家族的头面人物,如在濯水古镇兴办民团保境安民的袍哥舵把子龚大爷,盘踞濯水古镇对岸青龙山上百佛寺的悍匪张凤阁等,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风云人物,彼此之间的矛盾纠葛也大都有着史实依据,小说对其进行了文学加工,以求艺术地塑造濯水古镇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。小说虽不以故事悬念取胜,但许多描写的细节很出彩。像吴老水打捞起紧攥皮箱的女尸,背弃承诺将皮箱里的钱财据为己有,后被一只香獐诱至悬崖摔亡;余神医凭一绳线隔河为张凤阁把脉问诊,现场进行救治,彰显的是中医精华,望、闻、问、切;徐二毛和几个小孩把玩稀奇的打火机,引燃巴茅岛,隐藏其间的土匪落荒而逃……有的是古镇确有这样的故事传说,有的则为作者的合理想象和虚构,但都不离古镇这个根本之地。情节是小说的筋骨,细节为小说的血肉,筋骨强壮,血肉丰满,是《濯水谣》能生动形象的所在。

  让小说的语言风格贴近濯水,是先生不慌不忙讲故事的特质。《濯水谣》致力于小说叙述语言的地方化、通俗化,使其尽可能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天衣无缝地相互交融,浑然一体。小说大量运用了渝东南一带的俗话口语,娓娓道来,亲切自然,于不动声色中讲述着古镇的前世今生。这不是方言的滥用,外地人也没有多少阅读的障碍,只是不如本地人更能会意其中的机趣和精妙。语言有时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,文学是语言的艺术,虽说内容决定形式、语言,但语言不只充当载体,有时语言本身其实就是艺术。语言也不只是技巧,更多的时候,语言是一种态度,一种生活积累,一种厚积薄发。

  让小说的风土人情贴近濯水,是小说可读之本。《濯水谣》中所描写的山川景色、风光风物,大都以濯水古镇的实景为蓝本,濯水的山濯水的水濯水的民风民俗,包括人们日常的生活起居,地方上的红白喜事,从而构成了一幅古镇风俗画卷。当然,小说涉及到的民间习俗,并非猎奇,而是为了以此引出小说人物,为塑造人物服务。比如写“守望门寡”,就引出川军抗日将领李春晖;写到“敲夜锣鼓”,就引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李氏兄弟,等等。有专家认为,阅读《濯水谣》,“竟有阅读沈从文先生未完成的长篇小说《长河》相似的感觉,从中流淌出的韵味清淳悠长,为那醇厚的武陵山区特有的乡风民情而沉醉”。先生说,自己确实很喜欢从文先生的作品,折服于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,在《濯水谣》的写作过程时,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小说并非刻意模仿之作,产生相似性,主要还是因为濯水古镇与从文先生的家乡凤凰,两者在地理环境、民族渊源、民间习俗方面有着较大的相似度,地域色彩比较接近。但如果细致体悟,《濯水谣》仍有相当大的辨识度。比如小说中着力凸现的古镇人信奉“天理良心”这一独特的人文生态,则是濯水古镇的立世之本和人格特质,既是历史化的真实,也是艺术化的真实。作者写的不仅是一部年代小说,更是一部地道的风俗小说,是一部形象的地方志。

  但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,正如陈川先生在《濯水谣》序中讲的那样,小说“讲述除了带给我亲切之外,更多的是一种新鲜和陌生的感受。这其实并不奇怪,因为在作家笔下,那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真实场镇,而是小说中的场景,是艺术化的人物活动舞台。把熟悉的东西变得似是而非充满陌生感,把虚构的东西变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,作家的功夫就在于此。”

  因此,读《濯水谣》,故事里可听桨声,那是来自阿蓬江的人生之舟所荡出的真谛——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;情节里可见灯影,那是源于濯水古镇的旧人或今人的哲学感悟——人在做,天在看,有灯有影,善恶分明。这就是濯水,既濯人又濯事,古老的歌谣传到今天,或今天的歌谣传到明天,就是先生虽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历史,但却尽力逼近历史的真实的初衷。

  于是,小说的温度与落尽的金黄的杏叶、火红的枫叶,相关又不相关。相关的是,一段历史落幕后,留下了绚丽的色彩;无关的是,又一段历史的开启,无论是金黄或火红,总有另一种色彩诞生。就像濯水,由兴盛至寂寞,再到今天登上准5A的辉煌,是一种必然,是濯水精神使然。所以,感谢昆明先生和他的《濯水谣》,在桨声灯影里为我们讲述濯水“濯人濯事”的故事。

  诚然,对于一部小说,读者可能有若干种感悟,但对于濯水,天理良心却是唯一。就在我微微一笑准备停笔时,又有好消息传来——何炬学先生的长篇小说《濯之水》出版了!这是关于濯水古镇的又一部小说,因此,请你和我一起:一睹为快。

编辑:陈庆
    网络新闻部:023-79310379 广告联系:13983562888 技术:023-79310379
   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: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: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
   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:409099 Copyright © 2004-2017 wldsb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渝ICP备11002633号-1  《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》(证件号:新出网证[渝]字013号)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232016003

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