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刘敏
不经意看到一则小故事,莫名感动。
暴风雨后的海边沙滩上,有许多被浪花卷上来的小鱼。一个小孩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。有人问:“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小鱼,你救不过来的。”“我知道。”小孩回答。“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呢,谁在乎?”“这条小鱼在乎!”小孩倔强地说着,捡起一条又一条扔回大海里。
一日晚间笔者出门办事,路过一所中学,目光突然就被一束红色的光吸引了过去。这是校门口霓虹灯发出的光,“求真、崇善、唯美”六个大字透过黑夜里的浓雾,竟有种穿透肺腑之感。
在被时间拖拽、琐事磨耗的日复一日里,人们难免脚步匆匆、盔甲厚重。究竟是什么如此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?莫过于真、善、美。以真心为善行,变善念为善举,善意的涓涓细流就会汇聚成美丽浩瀚的汪洋大海。倘若总是将“自古真情留不住,唯有套路得人心”奉为处事原则,遇事总要在“值不值得”中犹豫徘徊,一条条小鱼便会错失重返大海的机会。
一个社会的气质,是我们每个人精神气质切面的总和。前不久一列行驶的列车上,有人提议把体味浓重的乘客赶下车,列车长用一桶热水洁净了乘客身体,也荡涤了他人心灵;一位贫苦老爷爷在大学门口卖零食被欺骗,好心人一句“抱歉”和百元补偿令老爷爷重拾信心;在宁波,一份名叫“顺其自然”的大爱如期而至温暖一座城……社会深刻转型期,一些“丑行”“恶行”的确暴露出了“道德的盲点”,但一桩桩明辨人性美丑、善恶黑白的事,让人们一次次被人格中闪耀的光辉照亮。
每一次痛心和焦虑的背后,恰恰说明善良并未走远。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既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道德训诫,也是照亮未来的精神之光。善行并非高不可攀,善念之花结出善举之果,得益于每个集腋成裘的凡人善举,以及坐而论道之后的起而行之。即便有过流血又流泪的极端案例,有过“传统美德正在变得模糊脆弱”的喟叹,但是崇德向善之心不会失落,爱心筑起的道德高地不会失守。只要薪火不灭,美德就会传承。
然而这种善意从心头传递到手头,对于许多人来说却并非易事。面对地铁上站着的老人小孩,明明动了让座的念头却最终选择视若无睹;面对伸手的小偷,我们用沉默自保放任恶行。一次次在键盘上赞颂着英雄壮举,却在真正的风险面前悄悄藏起了心中那个本可以挺身而出的“超人”。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盏“善”的小油灯,拨亮它,你的身边才会亮起来、暖起来。
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扬汤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高高挂起的道德信条,它需要每个人用切实行动诠释和维护。今年是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实施的第17年,在中央文明办发起的“中国好人榜”评选中,已有一万多人上榜。见贤而思齐,期待每一次正能量的生发对于公众而言都是一次角色代入,在或共鸣认同或反躬自省中将善意继续播撒。
当然,维护道德秩序,仅靠良知是不够的。张扬美德的做法应得到法律的保护,侵犯他人权益应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责罚,这是底线。惩恶扬善,让“帮与不帮”“做与不做”不再是令人举棋不定的两难选择。
当今社会,不少人总觉得自己是小人物,成不了撬动社会的杠杆。其实,给自己一份勇气,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。与其抱怨身边缺乏真、善、美,不如迈开步子伸出双手,唤醒心里的小萌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