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>  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
农村美了 农业强了 农民富了

  

  濯水镇双龙村蚕桑基地

  

  水市蔬菜

  

  濯水镇蒲花社区冬草莓基地

  

  冯家街道中坝农民新村成乡村游旅游点

  阅读提示:改革开放以来,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,推动黔江区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黔江区农业绿色发展动能明显增强,围绕蚕桑、畜牧、烤烟三大主导产业,强力推进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、渔业等重点产业,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,“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”正在成为黔江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
  记者了解到,2018年1月~9月黔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1元,增长9%。农业增加值达到16.076亿元,增长5.2%。

  近年来,全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,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巩固脱贫成果为统揽,以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绿为落脚点,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,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新步伐,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。

  如今,黔江区广大农村处处展现出新魅力、新机遇、新姿态,农村美、农业强、农民富正逐步成为黔江乡村大地的一抹抹靓色。

  特色产业强起来

  满山遍野的脆红李,是中塘乡兴泉社区、中塘社区最为亮眼的招牌。2003年以来,中塘乡在帮助村民寻找脱贫致富门路时,引进了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生长的特色产业脆红李,近年来全乡共发展脆红李、猕猴桃、白枇杷、蓝莓等特色水果近2.3万亩,让当地农户靠山吃山,逐渐走上致富路。

  中塘社区8组村民尚绍锦,是脆红李种植大户和受益者,他告诉记者,他曾经100棵脆红李卖了12万元。

  “如今,脆红李产业不但是我们中塘乡的一张特色名片,更是我们老百姓增收和乡村振兴的致富果、希望果。”中塘乡副乡长陈正刚介绍,今年全乡新发展特色水果1000余亩,将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

  近年来,黔江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以区域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、市场化为突破口,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农业农村呈现出新气象、新风貌,吸引了越来越多黔江人返乡创业。

  据了解,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黔江区提出了“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”,发展一批立体农业、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基地,构建绿色化、循环化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。2018年,全区“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计划”建成基地5.08万亩,实现产值5.8亿元,全区粮经比达到55:45,以特色水果、中药材、生态渔业、花卉苗木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,促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发展、品牌化推进,推动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,为尽早建成全市乡村振兴先行试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,黔江区按照‘3+X’农业产业布局和‘十个一’工作模式,大力实施‘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计划’,为产业兴旺打下了基础。”在介绍黔江产业结构时,区农委主任杨泽迁说。据悉,黔江在巩固发展蚕桑、畜牧、烤烟三大传统骨干产业的同时,重点发展以猕猴桃、李子、桃子等优质水果,以青菜头、食用菌为主的优质商品蔬菜、中药材、特色水产等特色种养产业。2018年新发展猕猴桃、脆红李等优质水果1.6万亩,全区水果生产面积12.12万亩,总产量3.26万吨;播种蔬菜25万亩,实现产量30万吨;其中,羊肚菌种植面积达2000亩,产量40万斤,农业产值3500万元;新发展青蒿、银杏、瓜蒌等中药材基地1.44万亩;新增水产养殖面积5050亩,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6630亩,预计实现水产品产量2390吨,同比增长18.8%,预计实现渔业总产值7000万元。

  全区上下围绕“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计划”,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大力推进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重点开展了食用菌、牛肉脯、地牯牛、渣海椒、秋葵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;持续推进阿蓬江“一江两岸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,加快白土三塘盖、小南海十三寨、水市水车坪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。截至9月底接待游客44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.59亿元,预计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;大力推进黔江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,筑牢农村电商平台,15家农业企业获得“山韵黔江”区域公共品牌授权,获得“黔江猕猴桃”“黔江地牯牛”“黔江脆红李”“黔江肾豆”地理标志商标4个,认证有机食品2个、绿色食品20个、无公害农产品3个,获得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。完成2个“三园两场”示范场建设。

  产业扶贫更精准

  近日,走进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,羊肚菌种植户们正忙碌着清理大棚,准备种植羊肚菌。新开垦的撂荒地里,项目还在建,产业路还在延伸,宏图已展,充满生机和活力。

  “有黔江区委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,国、市、区各级部门的倾力支持,如今的金溪,项目建设遍地开花,产业发展方兴未艾。人人有致富门路,户户有增收项目,村村有骨干产业的局面正在加速变为现实。”区农工委书记谢华说。

  近年来,黔江区聚力产业扶贫攻坚,立足贫困村实际,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山地高效农业,提升造血功能,努力培育2~3个优势特色产业,切实打造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;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深度合作、抱团发展,在贫困村发展产业,保底回购产品,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;夯实市级深度贫困乡镇金溪镇产业规模,栽植水果面积达到5076亩,发展蔬菜5000亩(含食用菌500亩)。

  “统筹整合资金,做好产业扶贫保障,2018年分两批次下达整合资金23013.21万元,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,并做好项目动态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,确保资金用在实处,花在‘刀刃’上。”杨泽迁说。

  据悉,黔江加强东西扶贫协作,提升脱贫攻坚成果,已完善《日照市·黔江区全面深化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方案(2018-2020)》,发挥日照资本优势,引进日照优质企业到黔江区进行落地投资,推动双方农业产业合作;帮助全区培育3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,产业扶贫成效显著,强力推进产业扶贫,全力做强骨干产业、做优特色产业,实现30%以上的贫困户户户建有产业基地。同时,大力推行“经营主体+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,建立入股分红、代种代养、订单生产等合作机制,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深度合作、抱团发展,积极探索利益机制联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,促进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。

  农村环境美起来

  在阿蓬江沿岸,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直扑眼帘,独特鲜明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,崭新亮堂的农房代替了原本灰扑扑的瓦房,这不仅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,更带动了一系列特色产业的发展。有了新房子,有了赚钱的新路子,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可谓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  按照“一江两岸三带六园两馆”的总体布局,黔江区沿阿蓬江建设“一江两岸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,集中打造集国际溪钓、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。

  “我们这里的村民都爱干净,现在院坝、人行便道、公路硬化后,大家出行更方便了,喜欢花草的村民,也在门口栽上各种花草点缀。”居住在冯家街道居民粟军说。

  据了解,近年来黔江每村每户生产状况、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特色产业、乡村旅游带领村民们致富,以前在外务工的村民很多都选择回来发展。同时,区农委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全区2018年搬迁对象518户2000人。

  “接下来,将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以‘五沿’地区为重点,按照五通五改五治五化的‘4个5’模式,全面启动‘3+1+5+22’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打响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。”杨泽迁说。

  农村改革更深入

  “发展蚕桑、羊肚菌、蔬菜、辣椒等相结合的立体农业,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每季都有产出,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,产值十分可观。”日前,区农委“三变”改革试点工作负责人、区农委正处级干部李波表示,长春村探索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推动发展“蚕桑+羊肚菌”“蚕桑+蔬菜”等产业发展,深入实施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动村民致富。目前全村已有2258.68亩土地入股,288户1008人加入合作社(贫困户35户117人),实现户户有产业,人人有分红,贫困户全覆盖。

  “按照‘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’二十字要求,长春村在实施农村‘三变’改革中的探索和创新,仅是黔江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。”杨泽迁说。近年来,黔江区加快产业布局,筑牢发展基础,在试点村“三变”改革中,立足本地资源优势、产业基础和市场要素,重点打造蚕桑、蔬菜、无抗生猪三大产业,规划在长春村发展蚕桑2500亩(现有面积1700亩),配套种植羊肚菌1000亩(现有面积150亩),套种辣椒1200亩,套种生姜1000亩,林(桑)下养殖土鸡5万羽,形成以“蚕桑+”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示范带;以“企业+村集体经济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在长春村4组发展10万头无抗生猪养殖项目,利用生态循环养殖技术,实现废弃物零排放,确保生态平衡,提升生态效益。

  “改革开放以来,黔江农业特色产业强起来了,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,农村面貌焕然一新,农村改革不断深入,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实效。”杨泽迁说,下一步,区农委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,围绕“五大振兴”,紧扣“二十字”方针,以深入推进产业振兴为主线,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加快农村综合改革,推动黔江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。

  (记者 刘清春 /文 首席记者 杨敏 /图)

编辑:陈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