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江方言俚语解析之名著里的黔江话

  “讨茶”在《今古》 “莫得”出《春秋》

  在上一期《板壁一词大有来头》中,我们找到了藏身于《聊斋志异》、《儒林外史》、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等名著中的“板壁”方言词汇。在本期,我们将从黔江方言词汇——“讨茶”开始。

  讨茶

  “今天太热,去那户人家讨口茶喝。”“来你屋讨口茶。”在黔江,“讨茶”一词依然还有部分老年人在使用。其实,早在明代,人们找水喝的时候,就用“讨茶”一词。

  《今古奇观》,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选集,明抱瓮老人编。书中的四十篇作品,多角度、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。

  在《今古奇观》第二十三卷《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中,就出现了“讨茶”的黔江方言——婆子道:“大娘不知,到是异乡人有情怀。虽则偏房,他大娘子只在家里,小女自在店中,呼奴使婢,一般受用。老身每遍去时,他当个尊长看待,更不怠慢。如今养了个儿子,愈加好了。”三巧儿道:“也是你老人家造化,嫁得着。”说罢,恰好晴云讨茶上来,两个吃了。

  除此之外,在明末冯梦龙所写的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二卷《宋小官团圆破毡笠》中,也出现了“讨茶”——宋敦又复身到芦席边,看那老僧,果然化去,不觉双眼垂泪,分明如亲戚一般,心下好生酸楚,正不知什么缘故。不忍再看,含泪而行。到娄门时,航船已开,乃自唤一只小船,当日回家。浑家见丈夫黑夜回来,身上不穿道袍,面又带忧惨之色,只道与人争竞,忙忙的来问。宋敦摇首道:“话长哩!”一径走到佛堂中,将两副布袱布袋挂起,在佛前磕了个头,进房坐下,讨茶吃了,方才开谈,将老和尚之事备细说知。浑家道:“正该如此。也不嗅怪。”宋敦见浑家贤慧,到也回愁作喜。

  脑壳

  “那娃儿脑壳大,长大了精灵”,黔江人说头不用“头”,而是用“脑壳”。其实早就宋代,当时的人们就用“脑壳”指头部。

  《太平广记》,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。全书500卷,目录10卷,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﹑释藏等为主的杂著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次年(978年)完成。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,和《太平御览》同时编纂,所以叫做《太平广记》。

  在《太平广记》卷第四百三十一《虎六》中,就出现了“脑壳”的方言——信州的刘老,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住持在山溪之间。有一个人将二百多只鹅带到刘老这里来放生。刘老长期的看养着它们。几个月以后。每天都要被老虎叼走几只,已经损失三十多只了。村里的人害怕了,在放生这个地方的前前后后布置了陷阱捕捉老虎。但是老虎从此以后不再来了。几天之后,忽然有一位大脑壳长胡须的老头到刘老这里来。老头问道:“鹅子为什么减少了?”刘老回答说:“被老虎叼走了。”老头又问:“为什么不想办法捉住老虎?”刘老说:“已经设了陷阱,可设了陷阱它就不再来了。”

  耳刮子

  “不听话,就给他几个耳刮子”。 耳刮子,即耳光之意。

  《红楼梦》,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,又名《石头记》等,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, 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。小说以贾、史、王、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,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,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,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。

  在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一回《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》中,就出现了“耳刮子”的方言——说话之间,袭人早又遣了一个丫头去到园门外找人。可巧遇见周瑞家的,这小丫头子就把这话告诉他了。周瑞家的虽不管事,因他素日仗着王夫人的陪房,原有些体面,心性乖滑,专惯各处献勤讨好,所以各房主子都喜欢他。他今日听了这话,忙跑入怡红院,一面飞走,一面说:“可了不得!气坏了奶奶了。偏我不在跟前!且打他们几个耳刮子,再等过了这几天算账!”

  莫得

  “莫得法,这事办不了”。莫得,即现在汉语没有、没得之意。早在春秋时期,人们就在用“莫得”这一方言词汇。

  《春秋左氏传》,原名《左氏春秋》,汉朝时又名《春秋左氏》、《春秋内传》,汉朝以后才多称《左传》。

  《左传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《春秋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,与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合称“春秋三传”。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,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。共三十五卷,是儒家经典之一,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,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。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(鲁隐公元年)至公元前468(鲁哀公二十七年)。

  在《春秋左传》之《襄公》(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)中,就出现了“莫得”——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。娶东郭姜,生明。东郭姜以孤入,曰棠无咎,与东郭偃相崔氏。崔成有病,而废之,而立明。成请老于崔,崔子许之。偃与无咎弗予,曰:“崔,宗邑也,必在宗主。”成与强怒,将杀之。告庆封曰:“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,唯无咎与偃是从,父兄莫得进矣。大恐害夫子,敢以告。”

  鬼眉鬼眼

  在黔江,形容一个人鬼鬼祟祟或者容貌丑陋,就会用到一个词汇——“鬼眉鬼眼”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鬼眉鬼眼”已经逐渐淡出了黔江人的语言环境,但在清代,人们都还在用“鬼眉鬼眼”一词。

  《何典》,是一部借鬼说事的清代讽刺小说。成于清嘉庆年间。一九二六年六月,刘复(半农)将此书标点重印,鲁迅曾为作题记。

  在《何典》中,就出现了“鬼眉鬼眼”——和尚道:“两位相公真是有福气,数着的都是好菩萨。” 鬼囡便道:“待我也来数数,看是什么菩萨。”一路数去,只见那尊神道鬼眉鬼眼,甚觉难看,便问道:“这可是救命王菩萨么?”和尚道:“不是,这叫做摩化傝音探煞神君!”

  人行千里,乡音无改。本报将在下期继续找出那些藏身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的黔江方言,敬请关注。

  (记者 谭鹏)

  (图片均为资料图片

编辑:陈庆
    网络新闻部:023-79310379 广告联系:13983562888 技术:023-79310379
   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: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: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
   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:409099 Copyright © 2004-2017 wldsb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渝ICP备11002633号-1  《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》(证件号:新出网证[渝]字013号)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232016003

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