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默城
据新华社报道,民意成为不少地方评价政绩的重要指标,一些部门举办评选、考核活动,借助网络投票来扩大市民知晓度和参与度,收集民意。但有的地方相关部门为了完成“民意考核”任务,动用行政权力和种种关系,向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摊派任务,通过老师向学生及其家长拉票、求赞、圈粉。
比如,最近广东某所幼儿园的家长们又在群里收到老师发的通知,请家长们在2018年10月10日~10月25日参与点赞某活动,并请每班在10月25日前提供3~5张点赞的照片。
行政任务进校园,不是一件新鲜事,可以说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现象。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妥当,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成为“民意考核”任务的接锅者,变味的不仅是“民意考核”本身,还有整个校园氛围甚至是风气。
面对这种情况,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责任在学校和家长,毕竟这些拉票、求赞、圈粉的琐碎事是其要求完成的。对于家长来说,孩子的教育由学校和老师掌控,很多事情只能迁就学校和老师,不能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,只能默默点赞,这也是一种妥协和无奈。
不过,学校和老师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,就看哪个部门强势,能搞定教育局。在教学育人之外,硬拉学生和家长为其他任务凑人头,他们也并不见得心甘情愿。所以,根子还在于相关部门的“粉丝政绩”思维上,还有懒政懈怠的工作作风。具体来说就是,过于重视形式和面子,实际上对真正的民意没有丝毫体现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当这种思维流淌到校园时,便是将“形式主义”和“面子工程”的套路传递给孩子,干扰家长,也让处于中间地带的学校和老师异常尴尬,上下都矛盾。如此,这不仅有违教育的本真,更玷污了校园的纯粹。
再来具体看广东的这个例子,上面把任务压给学校和老师,老师又压给家长,家长只能在每个IP上每天点赞50次,又耗精力又耽误事。就长期来看,这种既定模式还可能给本来就不稳固的家校关系雪上加霜,最终影响的还是教育的初心本色、孩子的健康成长。更严重的一点在于,这样的“注水民意”不仅不是所谓的政绩,还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。“没意义”只是表面呈现,“形成伤害”才是最终呈现,这一点需要认识到位。
前一阵子,万达红领巾印广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展示了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禁止商业广告入中小学幼儿园,守护教育本真与纯粹的决心。事情不同道理一样,广告不能伸到校园中去,那这种“以权谋赞”和“注水民意”的手就能伸了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这股风必须及时刹住。
孩子需要纯真,校园需要纯真,这应该是社会层面坚守的共识。面对这一共识,以及其中身处被动的学校、老师和家长,必须从制度层面出发,为他们的“敢于拒绝”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