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>   网络中国节·中秋
【网络中国节•中秋】 中秋之意不在饼,用心增味情更浓

  八月十五月正明,月朗风清迎佳节。伴着皎洁的月光,伴着幽幽的桂花香,伴着丰富优美的诗歌,我们与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相约。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,亲友聚少离多以及敬畏自然等,便在八月正中间时,做出圆形月饼寓意圆满、顺利,祈求家庭平安团聚、举国昌盛。除了月饼这一“美味”,古人过节更有“趣味”“文化味”呢。不信你看,《红楼梦》里就写到宁荣二府如此过中秋,众人饮酒吹笛,击鼓传花,吃瓜果月饼,吟诗作对讲笑话,好不热闹。古诗词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描写,就表明文人赏月、民间拜月等十分流行。由此可见,月饼只是一个符号,更深的还是内在的文化韵味。

 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与物质丰盈,人们却逐渐丧失了对中秋节的期待和文化品味,觉得中秋味越来越淡了。甚至有人认为,中秋节就是“月饼节”“吃饼节”。中秋节,除了吃货月饼味,还剩下什么味道呢?作为现代人,不妨向古人学习,动手动脑,用心用情以增加中秋的味道。

  自己动手做月饼,做美食,增加生活趣味。中秋时节桂香蟹肥,值此放假期间,一家人不妨体验美妙假期,合力动手做月饼,做一桌中秋宴。如果全是购买现成的月饼,就减少了过节气氛。动手做,即使味道造型一般,但能体会到做月饼盛宴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。一家人一起做,一起吃,或者和亲友之间相互馈赠手工月饼及小礼物,相信也会促进彼此感情的。

  品读中华诗词歌赋,增加文化韵味。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“千里共婵娟”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一句句耳熟能详的美妙诗句,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,更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。中秋佳节,亲友聚会,除了品味美食,也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读诗词,赏明月,吐心声,珍惜这个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时刻,岂不妙哉?

  关爱他人传递温暖,增加人情味。有人团聚,就有人分离,无论是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民警、医生,还是背井离乡的农民工,又或者翘首期待父母的留守儿童,期待儿女回家的空巢老人,他们都需要社会的温暖。组织送月饼活动,文艺汇演,或者爱心帮扶活动等,都会增加中秋的人情味。可以说,更多的人得到温暖和关爱,才是真正的“大团圆”。

  此外,过节还可以增加“香味”,家人朋友一起秋游赏桂,或者栽种桂花树等,播撒一棵清香的种子。“团圆味”是中秋节最核心的味道。有条件回家的人就回去多陪伴老人孩子,没有条件回家的就打电话问候,增加“团圆味”。

  中秋节以月饼寄情,以月饼传情,月饼重要却不仅仅只有它,可以说是“中秋之意不在饼”。不是中秋味变淡了,是我们缺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,对人文和社会的深度体验。因此,以月饼为基础,我们多些生活体味,多些人文风味,就能增添节日滋味,方能感受一个津津有味的中秋节。此谓“中秋之意不在饼,用心增味情更浓”。

  (黔江 宋雨霜)

编辑:陈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