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明工匠】朱冬益:千锤百炼打出“真功夫”

  提到打铁匠,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,在铁匠铺里,风箱呼呼生风、炉火熊熊燃烧、师傅挥臂抡锤、铁砧叮当作响,农民排队等候打制农具的场面。如今的乡村铁匠铺,只偶尔听见零敲碎打的声响。

朱冬益在加工铁器

  “现在在家里种庄稼的人少了,打铁的行当逐渐冷落,打的全是些菜刀、割草刀之类的器具。偶尔打一些锄头、薅锄拿到街上去卖,人家也要看是哪个铁匠打的,没名气的还不得买。”9月11日,在黔江区舟白街道舟白社区二组的一处农房里,铁匠朱冬益讲述了20多年靠打铁手艺吃饭的故事。

打铁靠火候

  “加工一把菜刀,需要2斤铁、3两钢。将钢镶入烧红的铁内侧作为刀口,反复用大小铁锤锤打,经浸水后锤打方正即成。”朱冬益说,打铁掌握火候很重要,跟厨师炒菜一样,火候不到,炒出的菜不是夹生就是焦糊。真正达到人们所说的炉火纯青,不是几年时间就能达到的。

  一件上好的铁器离不开火候、锤打和淬水。记者看到朱冬益在加工菜刀的过程中,非常细心。他告诉记者,打制铁器时,火嫩了(即没达到一定温度),打出的东西太脆,触碰到硬物的一面,就要绷缺块;火老了(即温度过高),打出的器具不耐用,一碰到硬东西,就会卷口子。所以,一件铁器在制作过程中与拉风箱关系密切,什么时候得让火旺,什么时候得让火温,全靠眼力和经验。

  另外还要注意锤打时的速度。刚从熊熊大火中拿出来的铁块,要用快锤锤打,落锤要快要准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趁热打铁”;铁块一旦冷却了,锤跟不上,就很难把铁块锤打成型。落锤的力度和速度,全凭手上的功夫。

  再就是把锤打成型的铁具趁热浸到水里,浸泡的时间不宜过短,也不宜过长,这全靠经验。不经浸泡的农具,是不耐用的。

  “只要火候、锤打、淬水、落锤跟上了,火候就到了,一件器具也就成功了。”朱冬益说。

技艺在摸索

  “打铁的技艺,除了师傅的传授,还要靠自己多摸索。”朱冬益说,也就是“师傅引进门,修行靠各人”。

  据了解,朱冬益打铁的技艺属于家传,父亲从事打铁50多年。朱冬益从14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打铁器,从打镰刀、菜刀等一些简单的工具,到打制镢、锄、锨、铡刀、挖锄、薅锄、斧头、犁具、铁锤等。

  朱冬益说,大集体时,他们家就靠打铁为生产队缴副业款。春夏时节,要打制镰刀、铲子以备收割油菜、麦子、稻谷之用;秋冬时节,要打制大量的锄头、犁耙等农具,以备春耕。除了打制大量的农具,平常还要为农户定做一些农村修房造屋所用的长铁钉、铆钉、门拴等。附近很多石匠用的锤、錾、铁方尺,以及木匠用的锯锛、刨刃、斧子、凿子、钻头、羊角锤等,也是拿到朱冬益家加工。

  “那时候一年四季炉火都没有熄灭过,一天叮叮当当忙个不停。”在朱冬益的记忆中,那时候家里可谓是门庭若市,大年三十都还有人背着烂挖锄、烂薅锄之类的来家里加工。

铁器卖名气

  在朱冬益的工房里,记者注意到打制的菜刀、镰刀等刀具上,都印有一个“朱”字。

  据前来购买菜刀的村民杨仕光介绍,这个“朱”字是有用意的,这也是很多铁匠的用心之处。打铁不仅要自身硬,还要有过硬的技术。别小看铁器上刻的姓或名,这都是打的名气,其实也是铁匠对自己的一种宣传。

  朱冬益以前的家在丛山村4组,距现在的新家约10公里。他现在居住的两楼一底的新房,是2013年修建的,这是他以前打铁的成果。

  “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,我们家为了增加收入,除了接待上门定做各种农具的村民,还经常加工一些农具到周边的市场销售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,朱冬益家打制的铁制器具,都特意刻上一个‘朱’字。”朱冬益说,他们家的铁具就凭这个“朱”字走南闯北,曾销往湖北咸丰、彭水莲湖以及黔江多个乡镇。

  朱冬益说,虽然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冷淡,但他还在继续坚持着。他最高兴的就是,以前从他这里买过刀具的人,还冲着“朱”字经常打来电话找他买。

  “家里用的农具、菜刀、镰刀之类的,几十年都是用他家的,确实质量好。”附近居民潘再宇说,从事铁匠工作本来就很辛苦,不但穿不了干净衣服,衣服还经常被溅起的通红的铁星子烧成小洞,灼伤皮肤,如今的年轻人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了。“要是朱冬益哪天也不开炉了,要想买到正宗的铁制刀具就困难了。”

  (记者 李诗素 文∕图)

编辑:编辑1
    网络新闻部:023-79310379 广告联系:13983562888 技术:023-79310379
   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: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: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
   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:409099 Copyright © 2004-2017 wldsb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渝ICP备11002633号-1  《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》(证件号:新出网证[渝]字013号)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232016003

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