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日游武陵山
石骨惊崖裂,
钟声带树奔。
九霄争咫尺,
狂欲大星扪。
万壑围群峰,
千峰捧一楼。
大风吹雨立,
孤磬入烟流。
爱绝殊难舍,
奇山拥并头。
——晚清·陈景星
陈景星是何人?据相关资料记载:陈景星(1841至1916年),又名陈其楠,号笑山,字云五。黔江区新华乡大田村朱家岩人。陈景星聪慧嗜学,自幼随父在酉阳直隶州读书,是著名经济学家冯世嬴(壶川先生)的得意门生。年轻时的陈景星,像他父亲一样,不畏权势,不阿谀奉承,刚直坦率,喜怒皆溢于言表。景星“危言危行”,影响了他的前程,也使家人遭受厄运。后来在诗中说“身世偏多憾”,“乾坤总忌才”,一气之下,景星举家迁出黔江,到贵州省石阡县落籍。
陈景星浮雕像
从此,陈景星浪迹江湖,寄情山水,随兴赋诗,以抒情他的游踪遍及川黔湘鄂、东粤古滇。洒脱时,如闲云野鹤,融心于自然。诗人一生命运多舛,伴随他的足迹而产生的诗作,感人肺腑。他的诗题材广泛,内容深刻,风格清清隽永,语言明白晓畅。
据了解,这首诗写于诗人年少时游故乡黔江的武陵山时所作。近日,诗路黔江采访组来跟随诗人陈景星的脚步,再次来到了曾有古十二景之称的“武陵雾雨”和“羽人烟鬟”,带你一睹诗人笔下的人间仙境武陵仙山。
香山寺
万壑围群峰
武陵仙山位于黔江石会镇,国道319线旁,距黔江城28公里,为武陵山脉腹地、川鄂边境名山。驱车从黔江主城出发,为了不错过沿途的美景,汽车终于在半小时后进入了武陵仙山境内。
远处蓝天白云的印衬下,一幢幢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小洋楼点缀在山间;雄鹰在高空盘旋着,连绵起伏的山峰在时光旋转中一座座奔向远方;不远的庄稼地里,老黄牛正甩着尾巴悠闲的啃着青草。
一行人从石会镇择了一个至高点俯瞰下方,只见武陵山山峰绵亘十余公里,山势峻峭,奇峰兀立,岩峦层叠。有的似公孙相扶,有的如婆媳悄语;有的像背负竹篓的老人,有的若手牵羔羊的少年……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事实上这也是采访组对武陵仙山群山的第一印象。或许正因此清朝土家族著名诗人陈景星在《九日游武陵山》中才会有:“万壑围群峰,千峰捧一楼”的感慨吧。
山中绝境
千峰捧一楼
那么诗人笔下“千峰捧一楼”里的一楼到底指的是什么呢?带着这个疑问采访组走访了武陵仙山下居住的数户人家。虽然得到的答案有所不同,但大都倾向于一楼指的是曾经武陵仙山顶上的真武观。
据史料记载: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真武观,依山筑于四块狭小的平台上,四周用条石延伸悬空两米多,于绝壁之上挑两柱房梁,每台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,共百余间。内外以数百步傍壁石梯曲折连接,号称“悬空观”,离地数百米,其惊险之状,令人叹为观止。
真武观的楼到底离山底有多高?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相传以前真武观的和尚,清晨洗脸之后把洗脸水往窗边一倒,水在半空就成了雾,不会洒到山脚下。可见真武观之高并不是虚传。
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,真武观是神圣的,相传曾经常有香客从天子殿出发,三步一叩到真武观上香,约两天行程才能到达山顶。
武陵人家
桃源云外天
从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,他青年时期便离开了黔江,故乡的武陵山水对于常年浪迹江湖、寄情山水的他来说大抵还是不同的。一句“爱绝殊难舍”,充分表达了他对清逸秀丽、岚雾萦绕的武陵山的喜爱之情。然而“万壑围群峰,千峰捧一楼”的武陵仙山如今在更多的人眼里,更接近于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。不信请看清晨的武陵仙山。
清晨,太阳刚刚露出笑脸,掩映在武陵仙山下青翠竹林下的木屋里,便飘起了温馨的炊烟,农家腊肉特有的清香飘荡在路口,土家阿哥哼着小调,迎着朝阳赶着大水牛出了家门……
当代著名女诗人张晓红在游览了武陵仙山的美景后,对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疑是桃源云外天,披烟破雾上层巅。”诚然,作为武陵第一峰,武陵仙山的美难以用言语形容。
“每逢春夏欲雨,则絮云缕缕从峰腰石罅中迸出,混茫一色,渺无涯际。第觉云蒸雾拥,山势欲飞,人恍立蓬莱第一峰焉”(《清光绪版·黔江县志》语)。这是对 “武陵雾雨”的最真切描述。
事实上,清晨的武陵仙山一缕缕薄雾在山腰缭绕,升腾。那些雾如烟、似纱、如玉带,远看就像一幅秀美的水墨画和中国画悬挂在天地之间。远处的农家院外,月季开得正艳。一片鸡鸣狗吠之声夹杂其中。此情此景,不正是“白云深处有人家,袅袅炊烟斜照里”的真实写照吗?
云雾缭绕的武陵群山
(记者 田丹 谭鹏 文/图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