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义舟师却还黔南
黔江秋水浸云霓,独泛慈航路不迷。
猿狖窥斋林叶动,蛟龙闻咒浪花低。
如莲半偈心常悟,问菊新诗手自携。
常说摩围似灵鹫,却将山屐上丹梯。
——刘禹锡
刘禹锡(772年-842年),字梦得,河南洛阳人,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。唐朝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
刘禹锡雕像(资料图)
刘禹锡贞元九年(793),进士及第,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为杜佑所器重,后从杜佑入朝,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、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后历任朗州司马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。会昌时,加检校礼部尚书。卒年七十,赠户部尚书。
刘禹锡诗文俱佳,涉猎题材广泛,与柳宗元并称“刘柳”,与韦应物、白居易合称“三杰”,并与白居易合称“刘白”,有《陋室铭》《竹枝词》《杨柳枝词》《乌衣巷》等名篇。哲学著作《天论》三篇,论述天的物质性,分析“天命论”产生的根源,具有唯物主义思想。有《刘梦得文集》,存世有《刘宾客集》。
那么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与黔江有何渊源?近日,诗路黔江采访组以诗为轴,寻访诗人笔下的黔江秋水。
阿蓬江美景
唐代黔江辖乌江
据史料记载: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),石城县更名黔江县,黔江之名沿用至今。清光绪版《黔江县志》载:“县本无江,以黔江名者,缘黔中所出之乌江以为名。”在唐代,黔江辖及乌江沿岸,当时乌江叫“黔江”,故县以“黔江”命名。
在刘禹锡时期,黔江县辖及乌江,酉阳的龚滩,彭水的鹿角、万足、桑柘、梅子等均属黔江县。诗人因何原因与黔江结缘因年代相隔久远,我们无从可考,仅从诗人的生平可以发现,诗人于长庆元年(821)冬,刘禹锡被任为夔州(今重庆奉节县)刺史。且诗人一生多次被贬南方一带,或许是在上任途中有缘路过当时的黔江。
瀑布
黔江秋水浸云霓
1000多年前的唐朝,黔、思、费各州沿江城镇与水路运输虽不如中原地区发达,但有一定发展,入黔时以走水路为便捷,因此到黔中的客运量相对增加。
茫茫的乌江上,虽然只有这一叶孤舟在黑夜中缓慢前行,但客人们并不担心它会迷路,虽然黔中属于偏僻地区,但诗人并不孤独,因为在他之前已有太多的同僚先到了。如贞观十七年(643),太子承乾谋反被废,流徙黔州,显庆四年(659),长孙无忌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,被流放黔州。
在乌江溅起的朵朵浪花声中,黔中在诗人的眼前越来越清晰。站在船头上,远处的山林间猿猴跳跃,天边的那道彩虹如梦似幻一般,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。如此的美景,让诗人被贬后压抑的心情得到了些许慰藉。也正是这样的奇景才让诗人生出了“黔江秋水浸云霓”的感慨吧。
村寨美景
如莲半偈心常悟
据《黔中文化初探》记载:唐代的黔中道(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到唐末(907)计174年),辖境为北到湖北建始,南到广西凌云,西到贵州毕节,东到湖南沅陵,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。彭水为道、州、县三级治所驻地,为今渝、黔、湘、鄂、桂结合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乌江水道,为黔中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。黔中道的官员及朝贡人员来往、食盐外销,丹砂外运,都取此路。为适应乌江水急浪大的特点,竟造出了国内惟一的大型歪尾木船,开凿了石壁上的纤道,木船上行和过滩时,用人力吼着号子拉纤,形成独特的乌江文化景观。因为龚滩和羊角碛的险滩,分别形成于明代万历和清代乾隆时期,所以,唐代的乌江航道,比明清以后畅通。包括今云南的洱海、大理等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央进贡,都选择乌江这条水路。
虽然刘禹锡等官员在政治上失意,然而生活上在黔中地区却得到了优待,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先进文化,事实上,仅唐代,就有数十首诗是当时被贬的官员所写的,关于乌江和黔中道的诗词。
刘禹锡一生虽然在官场上屡遭打击,但却始终意志不屈,他的诗改变了大历、贞元诗人襟幅狭小、气象萧瑟的风格。他性格刚毅,饶有豪猛之气,在忧患相伴的谪居年月里,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,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。但他始终不曾绝望,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。
诗人只用一句“如莲半偈心常悟”便写出了自己宁为清莲,也不愿与污泥一般的官场为伍的高风亮节。穿越时光的隧道,我依稀看见他脚着木屐,于清风徐来中攀登上了摩围山,从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《送义舟师却还黔南》。
(记者 田丹 谭鹏 文/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