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口老城新貌。通讯员 张军昌 摄
亢谷民宿旁边山泉潺潺,清澈透明。当地群众说,他们吃的就是这天然矿泉水。记者 蔡正奋 摄
城口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凤李在医院门口展板前,向记者介绍医院外聘及引进专家的情况。记者 蔡正奋 摄
城口,位于重庆最东北,是全市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县,也未通铁路,是一个地理位置离主城最远的县,一个全市经济体量最小的县,一个年收入最少的县,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一个和其他区县发展有“距离”的县。
但是,城口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县,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县,森林覆盖率居全市第一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市最多,生态环境指数更是连续7年排名全市第一。
最大的劣势和优势在这里交织,最丰厚、最原始的资源和最现代、最发达的交通将在这里汇聚。
城口,在这个时代的发展端点上,即将迎来一场大变革、大变化,迎来一场亘古未有的风云际会。
在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,重报集团记者“走转改”小分队走进城口,处处感受到了城口人“厉兵秣马”的紧迫感,事事感受到城口人“蓄势待发”的投入感。他们,在苦干实干中砥砺奋进,迎接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。
1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
盛夏的重庆,不少市民开启避暑模式。而在城口县亢谷景区,气温只有20多度,走进这里,一股泥土和青草的气息随着凉风扑面而来。
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,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,森林覆盖率达67.5%,高居全市第一;去年364天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,位居重庆榜首;常年平均气温13.9℃。这里,也成了四川达州、陕西安康、重庆其他区县等地居民的避暑胜地。
8月10日下午,60多岁的赵庆维女士正躺在东安镇兴田村一处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门口的椅子上悠闲地小憩。赵庆维是达州人,7月初,她和丈夫驱车4小时来到这里,一住就是1个月。在她看来,这里拥有凉爽舒适的气候、清新怡人的空气、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,是养生的好地方。
兴田村位于亢谷景区内,海拔1300多米,夏季气温21℃左右。赵庆维在森林人家和当地村民同住,吃的是村民地里种的果蔬、喝的是山涧的清泉,生活很惬意。
她去过全国很多地方,多方比较后才到这儿来避暑,已是第四个年头。
东安镇一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,兴田村已发展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117家,床位达到2500多张。但谁能想到,曾经的兴田村因区位偏僻、交通闭塞,一度是重庆及秦巴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。
38岁的赵永兰是兴田村一家民宿的经营者,记者见到她时,她正忙着把院子和家里收拾干净。她说:“‘大巴山森林人家’帮助我摆脱了经济困境,看到了生活的希望。”6年前,赵永兰骑摩托车时发生意外,脚踝粉碎性骨折,进行了多次手术治疗。由于缺乏新的经济来源,成了贫困户。“腿脚不方便,没法外出务工。那时候只能在家做些零活,收入十分微薄。”赵永兰说。
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,2015年,她的民宿正式对外营业。赵永兰告诉记者,得益于兴田村较为成熟的旅游业态,开业以来,客人络绎不绝,“去年暑期不到两个月,纯收入就达5万多元。”
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是城口县探索出的“旅游扶贫”新路子,一些适合发展旅游的乡镇、村庄,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,村民自愿参与、自主经营,建立起具有餐饮、住宿、娱乐等功能的农家乐,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是这些民宿对外的统一名片。
目前,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也在抓紧提档升级。根据《城口县乡村旅游扶贫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,将实现集群片区统一标识标牌、统一收费标准、统一星级评定的统一化管理,推动乡村旅游从无序竞争向抱团发展转变。到2020年,城口将建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0个、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2000家,直接惠及2488户贫困户、9183名贫困人口,并辐射带动1.5万群众实现增收致富。
县财政还将统筹整合相关资金,建立 3000万元的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融资担保基金,支持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开发建设,按照“原乡、原味、原生”的理念,坚持“一村一品”、集群发展的思路,力争到2020年,差异化发展6-8个“大巴山森林人家”集群片区,成为“全域生态大酒店”。在此基础上,城口还将重点打造两个5A级景区,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,打造特色旅游产品。
目前,城口已经规划了两个5A级景区,一个是亢谷黄安坝高山草原,一个是九重山景区。未来,九重山和亢谷将成为城口的核心景区。
此外,城口还将挖掘红色文化,把自然生态产品、红色产品、乡村产品汇集起来,城口的旅游产品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2 甜蜜的事业前景诱人
8月9日上午10点多钟,夏日刺眼的阳光照在东安镇兴隆村的山坡上。
29岁的郑勇个头不高,皮肤黝黑,一脸干练。他戴着草帽,爬到半山腰的斜坡上去检查蜂箱。
记者一行也跟着他一起爬坡上山。大约爬了40多分钟山路,来到养蜂区域。
放眼望去,斜坡上有几十个用木头搭建的凉亭和悬空平台,蜂箱就放置在亭子的平台上,一个平台上有四五个中蜂蜂箱。
郑勇告诉记者,前不久的一个晚上,几十个蜂箱遭到狗熊的袭击,蜂箱和巢架被损坏,蜂蜜被偷吃,蜂群惊慌失措,四处奔逃。郑勇好不容易才把这些设备修好,让飞回的蜂群安定下来,“现在,必须每天上山来看看,才安心。”
记者在斜坡上看到,大大的警示标志上写着:有熊出没!注意安全。
原来甜蜜的事业,还有这么危险。
危险是有的,但是,更多的是甜蜜。
和郑勇一起工作的,还有他的几个朋友。他们当中有学农业的、有学管理的、有学生物的,虽然专业不同,但都对回到大山深处养蜂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去年春天,听说城口老家要把中蜂养殖作为主打产业来扶持,他们几个在外打工的朋友一合计,就决定回乡养蜂。
城口地处大山,有养中蜂的传统,但产量一直上不去,为此,县里在2017年与重庆师范大学、重庆畜牧科学院联合搞了中蜂原种扩繁厂。
郑勇说,现在效益并不多,但他相信以后会更好。说着,他从蜂箱中抠出一块蜂蜜,让记者尝一尝,“这是正宗的土蜂蜜,甜得很!”
这是甜蜜的生活,也是甜蜜的诱惑!
如今,郑勇和朋友吃住基本都在山上,他的目标就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通过自己的精心养殖,不断扩大中蜂的繁殖数量,为当地蜂农提供更多的蜂群,使他们不再到外地去购买。
据记者了解,截至2017年底,城口中蜂养殖已达12万群,生产蜂蜜600吨,按照60元/斤计算,去年一年就有7200万元的收益。
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机遇,城口县今年初制订的(2018—2020年)中蜂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明确提出,到2020年,全县将实现中蜂养殖量14万群,规模化养殖率达到30%,蜂蜜总产量达到980吨,实现产值11760万元、净利润8232万元。
3 “产业七宝”唱起生态经济主角戏
城口不仅有中蜂,还有山地鸡、老腊肉、干果、中药材、食用菌、特色杂粮,俗称“产业七宝”。
在河鱼乡平溪村,39岁的贫困户王辉在自己的房屋后面养了2000多只山地鸡。这些鸡就在山地里活动,地里的小虫子和田坎上的草籽、草叶,都是鸡的最佳食品。
据了解,在平溪村,家家都养鸡,多的有3万多只,少的也有2000多只。
城口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城口山地鸡养殖历史悠久,经过10多年的规模发展,已培育成县里的扶贫举旗产业,2017年,城口商品鸡年出栏量达400余万只。今年初,县里专门召开会议,明确表示,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,到2020年,城口山地鸡出栏将达500万只,带动贫困户4000户以上,户均增收2000元。
当然,飞得远的不止是山地土鸡,城口的老腊肉也早已飞出重庆,飞向全国。
城口老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,经特殊的传统工艺精心熏制而成,其肉质精良、香味纯正、营养丰富,是城口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。
记者在城口乡村采访时,看到家家户户的屋檐和檩条上都悬挂着老腊肉,因为城口老腊肉特别香,在市场上要比其他腊肉贵上10至20元钱。
现在城口每年投放市场的老腊肉达到3000多吨,远销东南亚、日、韩等国家和地区。2017年,城口生猪出栏量达到22.72万头,生产城口老腊肉3600余吨,今年有望出栏生猪30万头。
对于“产业七宝”未来的发展,城口县的计划是,2018至2020年期间,城口山地鸡、中蜂、干果、老腊肉、中药材、食用菌、特色杂粮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将进一步提质增效,形成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格局,产业产值将达到13亿元左右,占农业总产值80%左右,覆盖全县农户、贫困户分别占80%以上和90%以上,将带动贫困户年户均净增收3000元以上。
4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将为城口插上飞翔的翅膀
“如果说城口实现腾飞,需要一双矫健的翅膀,那么,翅膀一边是高速公路,一边就是高速铁路。”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如是说。
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的城开高速,将是城口腾飞的一只翅膀,将辐射城口55%的乡镇。
城口地处陕西、四川、重庆三省市交界处,山高路远、不通高速。正在修建的城开高速将结束这一历史,带动城口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城口(陕渝界)至开州高速公路(简称城开高速),属于国家高速公路G69银(川)百(色)高速的一段,起于城口县北屏乡(渝陕界),止于开州区赵家街道,全长128.5公里,设计速度为80公里/小时。
重庆高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城开高速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,届时城口和开州两地车程将由现在的3.5小时缩短至1.5小时左右,彻底打破城口的交通瓶颈,从此融入全市、全国的高速公路大交通、大枢纽、大网络当中,一举结束城口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,也将实现重庆“县县通高速”的目标。
城口县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城开高速有50多公里贯穿城口南北交通,经过9个乡镇(街道),辐射全县55%的乡镇。其中,将设北屏、城口、鸡鸣等3个互通出口,极大缩短县内通行时间。以南端的鸡鸣乡为例,现在没有高速,从县城到这里通行时间接近2小时,城开高速通车后,仅需约半小时。
从城口县城驱车前往重庆最北端的北屏乡现在需要约40分钟。不过,这个偏远的乡,未来却有望成为城口的副中心。按照此前媒体已披露出来的渝西高铁发展蓝图,以后,这里将成为通车后的城口高铁站点相关地带。
高铁的带动效益显而易见,相信,用不了多久,渝西高铁的开工修建,将会为城口插上另外一只飞翔的翅膀。
在北屏乡太平社区王仕贵的家中,常常有客人来入住纳凉,这里最吸引人的,是平均约1200米的海拔,以及紧邻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生态。
游客车辆就停在院坝,路边的鲜花开得正艳。因卫生环境好,王仕贵家是社区评选的星级农家乐。他说,村里人都知道高速公路要通到北屏乡,现在大家都有热情把乡村旅游的环境打造好,“以后客人肯定更多。”
北屏乡党委书记李成红说,随着全县交通大提速,北屏乡有望成为城口县的副中心。在交通上,城开高速通车后,仅10多分钟就可从县城到达北屏,从陕西方向过来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。
5 以挖宝的心劲挖人才
城口蓄势待发,人才是重点。
过去,城口教育和医疗人才匮乏。拿老百姓关心的医疗来说,过去大家常说在城口“看不好病,号不准脉”,而如今,城口县人民医院不仅留住了当地的病人,还吸引了周边区县的患者上门就诊。
“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”城口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凤李说,人才匮乏的原因是过去本地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回城口,而外地的人才因为种种门槛和待遇没法引进来。
人才是一个地方振兴发展的命脉。城口县县长黄宗林说,城口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,要以深山挖宝的心劲,从全国各地挖人才。
从2016年开始,城口县试点推出人才引进新举措,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卫生、科技、教育、农业这些行业,需要人才的,能够引进急需人才的,马上办理,破格引进,解决编制、解决住房、解决经费、解决待遇。
政策一出,搅动了一池春水。
城口县人民医院、城口县中医医院、城口县妇幼保健院紧缺的专科医师,都在全国挖到了。
县里规定,只要在各专科领域医术水平高超,具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,来城口工作可给予丰厚的年薪。
如今在城口县人民医院门口,9名外聘专家的展板备受患者们关注,其中有来自三甲医院的、军队医院的,全都是在各自领域深耕10年以上的卫生人才。
刘甲才原来是城口人,长期在四川一个知名的三甲医院工作,在这次人才引进行动中,他被引进回来,担任该院脑外科副主任医师。2016年,他一回到城口工作,就成功为两例“重颅脑外伤”和一例“颅内深部高血压脑出血”患者实施了开颅手术和颅内血肿清除术,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。
“医院的引才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。”杨凤李说,县医院的脑外科业务过去几乎是零,而这两年光脑外科手术就做了100多例。此外,医院引进的呼吸内科、麻醉、妇科等专家,也补齐了医院的发展短板。
数据显示,2015年城口县人民医院共实施手术1300多例,就诊约12万人次;2017年手术超过1800例,就诊超过16万人次。而医药占比也从过去的61%,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8.5%,这说明现在手术多了,看病多了,以药养医的比例大大降低。
医疗水平提升,管理和后勤也要跟上。杨凤李介绍,在近两年引进人才的工作中,该院也考虑了管理类人才。
“过年回老家没得,想不想回老家来上班嘛?”2016年春节,杨凤李拨通了廖邦卿的电话,他有些不好意思开口。
在杨凤李看来,对方定居在沈阳这样的大城市里,曾经担任沈阳军区卫生部的卫生处处长,有着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,因为部队编制改变而退休,不知道对方能不能从大城市再回到老家城口工作。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城口人,肯定愿意回来!”
电话那头,廖邦卿当即表了态,而他只有一个要求,就是解决妻子的工作。
县医院向人事局作了紧急汇报,希望能立即解决好廖邦卿随迁妻子的工作问题,确保人才引得进、稳得住、能长久。
近年来,城口县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,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,可实行一人一策、一事一策。
杨凤李说,廖邦卿到院后任副院长,他干练有素的军人作风、严谨科学的管理手段,很快让医院管理的正规化、科学化、信息化水平大为提升。比如,他牵头成立了回访中心,为患者提供回访、咨询、投诉等服务,从而倒逼科室服务质量的提升,深受患者的欢迎。
目前,城口县人民医院4名院领导班子中,有2名是引进的人才。去年,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专家到城口调研公立医院改革经验,对城口县人民医院的评价是:做法力度大,思路超前。
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出品
重报集团记者 管洪 蔡正奋 李华侨 陈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