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黄溪团
山坳陟过老黄溪,
华屋当街可借栖。
武罢论文关帝寺,
夜深直到月光西。
—— 清 ·黔江县令张九章
“山坳陟过老黄溪,华屋当街可借栖。武罢论文关帝寺,夜深直到月光西。”这是清代黔江县令张九章到老黄溪后写下的诗句。张九章,山西平定州人,清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五年(1889-1899)任黔江知县。其在黔江任知县期间,勤于政事,体恤民情,热心教育,主修县志,颇有名望,被尊称为黔江历史上的传奇知县。近日,“诗路黔江”采访组一行穿“山坳”,游“华屋”,体验一番张公诗中“月光西”的美景。
张氏庭院石雕大象
山坳陟过老黄溪
“山坳陟过老黄溪”,前往老黄溪,当然也要穿过一个个山坳。当日上午,采访组一行驱车从黔江城区出发,朝着老黄溪方向行驶。眼前是如诗如画般的青山绿水,耳畔是不绝于耳的清脆鸟鸣,约两个小时车程,采访组一行到达老黄溪。老黄溪,贵在“老”,老黄溪的老,就在老街。老黄溪老街,正是这样:一条Z字形街,在Z字的拐弯处,是两个曲尺形的大柜台。和其他地方的老街不同,一条主街分左右两边,上方均是凉天式建筑,中间由一条排水沟分隔开来。
位于老街一角的石磉磴
环庙街,现在是黄溪老街的名字。单看这个名字,或许就是一种怀旧。我们边走边瞧,不知不觉就来到一家理发店门前,进去一看,理发店不大,却五脏俱全。理发店的主人叫李方久,年近七旬的他生在老街、长在老街,因为老街的人气,几十年来他就靠理发这门手艺,生活在老街上。
据李方久介绍,老黄溪原名“老荒溪”,即人烟稀少的意思,谐音为“老黄溪”。黄溪老街,建于明代,兴于清代。老黄溪清代末为酸枣乡中排,之后酸枣乡与毛坝乡合并,称酸毛乡。1953年酸毛乡被废除,由黄桥、塘河两村和召南乡的三羊村组建为黄溪乡,此后又改乡为镇。
张氏庭院绣楼
Z字形老街,上下分为两条老街,一条叫江西街,一条叫九江街。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老黄溪街上的居民大多是在“湖广填四川”时,从外地搬迁到此,“江西”、“九江”均以当时原籍地命名。在当地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“老荒溪”也从一个不毛之地,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集戏楼、庙宇、会馆、集市等众多单元为一体的集镇。
张氏庭院后花园
华屋当街可借栖
那么,张九章曾经“借栖”的“华屋”又在哪里?走上老街,采访组一行找到了封火砖、马头墙、石窗、石门。可寻访了街上的多位老人,却没能问到张九章曾经居住的“华屋”的具体位置。
如今在老黄溪,称得上“华屋当街”的,当属张氏庭院。
据对张氏庭院较为了解的向导张鹏介绍,张氏庭院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群,总建筑面积1071平方米,占地面积3287平方米。有各种房屋五十多间,庭院分四层五进,有朝门、大门、正厅、后厅,在正厅和后厅之间,以5个大小天井为组成单位,把整个院落分隔成5个小四合院。古色古香的张氏庭院有六合大门和平板小门,前厅廊道左右门框顶部呈弧形。窗有方格和花窗两种,花窗多以卷草、卷云、飞鸟、走兽、鱼类、冰花、蔬菜、水果等纹饰出现。前厅廊道柱础镂雕雌雄狮子和大象,浮雕二龙戏珠、双牛性春、野鹿衔花等。整个庭院松竹环绕,环境优美,尤其让人不解的是,在各个天井里,看不见排水道和地漏,充分反映了土家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的原始思想。在整个庭院中,工艺最精美、价值最高的就是前厅的4个石柱础石雕。每个石柱础通高110厘米,由上下两部分组成——上部分是石柱础的主体部分,中间两个为青狮造型,旁边两个为白象造型,青狮和白象的周长为70厘米,高60厘米;下部分为四方体基座,高50厘米,宽72厘米,刻有二龙戏珠、野鹿衔花等浮雕。堪称整个庭院的“灵魂”,是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,属国家三级文物。
“很多国家级专家实地考察后表示,张氏民居的很多设计和工艺堪比故宫,‘深山故宫’,因此得名。”张鹏说。
老街上的马头墙
夜深直到月光西
入夜,老黄溪街上一盏盏灯如星光般点亮。夜间的老街,像在静静地向你诉说她曾经的过往。当晚,采访组一行夜宿老街上的客栈。天色渐晚,一盏盏灯光逐渐熄灭。推开窗户,一阵阵清凉的晚风拂面而来。耳畔,是客栈下方溪流发出的潺潺流水声。在这里酣然入梦,实在难得。
赏完张公诗中“夜深直到月光西”的美景,老黄溪的清晨,又别有一番风味。
翌日清晨,久违的鸡鸣声把采访组一行纷纷叫醒。打开窗户,视野所及,有小桥,有流水,还有升起冉冉炊烟的人家,
清晨,漫步在老黄溪的街头,老黄溪的“老”,在脚下,在眼中,一段关于老黄溪的记忆,在诗中流淌……
张氏庭院朝门
(记者 谭鹏 田丹 文/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