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坝乡界多插花,
禹王宫驻使君车。
不期团众同来会,
川楚愿联为一家。
——清·黔江知县张九章
清光绪十五年(1889)间,山西平定州进士张九章(名山右号衮甫)出任黔江知县。他到黔江后,为了更好的了解黔江百姓的生活,和随从一起深入民间,足迹几乎踏遍了黔江的所有乡镇。这首诗便是他在后坝乡考察民情时,有感而发的佳作。
据《黔江县志》记载:后坝乡,位于县北。清代为洛里之后坝乡。因位于中坝之后而得名。民国21年改名新建乡。因此,诗中的后坝便是今天的小南海镇后坝十三寨的范围。
近日,伴随着大雨,诗路黔江采访组驱车前往十三寨,想要一睹张九章笔下后坝的风采。
雨后后坝
后坝乡界多插花
约好去后坝的那天清晨,天下着瓢泼大雨,但为了不辜负期待已久的心情,最终我们还是冒着大雨出发了。庆幸的是天公作美,到十三寨时大雨已渐渐停歇。
雨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,我们有幸请到了南海镇政府工作人员李西冰给我们做向导,在他的建议下我们从十三寨之一的女儿寨开始了一天的行程。
刚一下车,映入眼帘的便是雨后青翠欲滴的青山,山巅云雾缭绕,几幢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,房前屋后到处开满了鲜花。溪水从桥下缓缓流过,一位老人正背着一背篓青草从桥上走过。或许是因为家里的牛儿还等着吃草,他的步子显得有些急迫。
李西冰开玩笑地说,我曾经一度以为马致远的那句“小桥流水人家”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,你看除了小桥流水,还有“枯藤老树昏鸦 ”。伴随着他手指的方向,一棵古老的槐树映入眼帘,据估计这棵古树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。层层的枝蔓如云朵般簇拥在一起,树上能看见的鸟窝便有好几个,不时有雀鸟在枝丫间跳跃。此情此景,让一行人都不由得停下了脚步。
短短半天的行程,记者真正看到了什么叫做诗一般的生活,公路沿线几乎所有的民居,院坝里都栽种着各种花草,各色的蔷薇、月季,还有那带有异国风情的薰衣草竞相开放,引得许多旅客驻足拍照。
据当地居民李方庆老人介绍,曾经的后坝虽然不一定如现在这样到处鸟语花香,但后坝的居民历来注重环境,几乎家家都有种花的传统,同时,这里两省的地界相互犬牙交错,称为“插花地”,因此张九章说“后坝乡界多插花”,可以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
老街全景
川楚愿联为一家
相关资料记载,张九章任黔江知县,民间许多山匪占山为王,时常骚扰百姓,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。为了保护百姓,张九章发动广大乡民的力量,组成了联保团。
让张九章感动的是他这一次后坝之行,在巡查后坝乡团时,竟发现其中有十多人是属于湖北咸丰县的。他们说,和黔江乡民一堆一块住着久了,便想入团联保。张九章对他们的做法大加赞赏,认为这样的方法在边界地带才能更好的保住一方平安。
彼时,后坝乡属于四川省管辖范围,而咸丰县归属于湖北,古时楚国。又见这里边界的乡民如此团结,因此才有了诗人笔下那一句“川楚愿联为一家”。
李方庆向来人讲述老街历史
不夜街的传奇
去到后坝,有一个地方你一定不能错过,因为那里代表了后坝曾经最繁荣的历史,这便是如今的板夹溪老街。
年近七旬的李方庆老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,在他沧桑的讲述声里,一幅幅老街当年的景象逐步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。
那时候地震还没有发生,小南海的水还连着板夹溪段溪河的溪水,背佬二们都是坐船到板夹溪的。每到黄昏,一群群背佬二总是准时出现在段溪河的码头上,上岸后他们便在河街安顿下来,等待黎明鸡叫后便再次踏上行程。
唯一留存的古戏楼外观
相传当时的板夹溪老街分为河街、中街和内街,河街是背佬二们的活动范围,而中街便是三缸九佬十八匠等各个行业在这里的分店,内街则是达官贵人们住宿的地方。
当年的板夹溪老街究竟有多繁华,李方庆老人用“百日场、不夜街”六个字来形容,意思就是这里每天都像赶集一样热闹,夜晚戏楼里的唱戏声从不停,到处都是看戏的人。
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如今的老街都是按原来的样子翻修的,但戏楼依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戏楼,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。如今,里面住着的是改土归流时期从江西迁过来的王姓族人。
走进曾经的戏楼,一种古朴沧桑的气息迎面而来,房子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戏台。看着我们一群人四处照相,李方庆笑着说,就这老房子,曾经有很多人都来照过相。在老人絮絮叨叨的讲述中,以前的人们在客栈里歇息的场景浮现在一群人的脑海里:暮色下,一群小厮站在台子的四周眼巴巴的望着台上的戏,他们的主人坐在上面的包厢里,一边喝着手里的茶,一边听台上的人说书,从《三国演义》到《水浒传》,从神话传说到民间趣事。也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聊些路上的奇闻趣事,自娱自乐一番,然后回到房里,进入梦乡……
(记者 田丹 谭鹏 文/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