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愁乐
侬居石城下,
郎到石城游。
自郎石城出,
长在石城头。
——唐·张祜
史料记载:张祜,字承吉,唐朝诗人,清河东武城(今山东武城)人。初寓姑苏,后至长安,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,不报。辟诸侯府,为元稹排挤,遂至淮南,爱丹阳曲阿地,隐居以终,享年70岁。
石城印象(资料图片)
张祜的一生,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。“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”,张祜以是得名,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。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,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,纵情声色,流连诗酒的同时,还任侠尚义,喜谈兵剑,心存报国之志,希图步入政坛,效力朝廷,一展抱负。在人际交往中,他因诗扬名,以酒会友,酬酢往业,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。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,狂妄清高,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,沦为下僚。
王邦政讲述石城往事
石城人家
石城古县城遗址,位于阿蓬江与段溪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,从隋开皇5年(585)建治至今,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1400年的风雨让这里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碎片,对于生活在石城的人来说,石城成了他们的一种执念,更是一座不可毁灭的地标。石城是他们的根,不管在外的脚步走了多远,终究会回到这个地方。就如张祜这首《莫愁乐》里所写:侬居石城下,郎到石城油。自郎石城出,长在石城头。
春暖花开,“诗路黔江”采访组走进舟白街道老县坝,想要一探诗人笔下不一样的石城。石城脚下的阿蓬江上不时的漂来一叶扁舟,偶尔有一两只水鸟贴着水面飞过。石城,这个隐匿在武陵群山中的古城,在历经了1400年风雨之后,这里仅剩几十户人家,却包含了十多个姓氏。
50来岁的乔贤超,长期生活在石城,对石城的历史更是情有独钟。当天我们跟着他的脚步,穿行在石城的巷子里,石城的一景一物便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。
春光明媚,街上的果树都开了花,有村民正在院坝上晾晒盐菜。不时有汽车鸣着喇叭从石城经过。村庄在短暂的喧嚣后,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。
老乔闲时和朋友喝杯淡酒,沿着石城转转。碰上来旅游的人们,给他们讲讲石城的过去。居在石城下,他们都懂得历史是无法重回的,可对临水而居的石城人家来说,他们只是在老街两旁的房屋里固守着生活的本质,他们深信石城曾经的繁华不是空穴来风,但他们更懂得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。
石城观音庙
长在石城头
50多岁的王邦政,十几岁当兵便离开了家。在成都住了近40年后,他最终选择回到了石城。
虽然离开家乡多年,石城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,但曾经的石城却一直刻在了他的脑海里。街上哪里原来是县衙、哪里是万寿宫、哪里是戏楼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如今,他的子女都在石城生活。他说,外面的大城市好,但我更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,长在石城何尝不是一种幸运,至少它的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的。
和王邦政一样,乔贤超虽然把家搬到了张家坝,但只要一有空,他就会抽出时间回到石城。看看自家的老院子,或种上几棵果树,或和儿时的玩伴一起聊聊天。
对大多数石城的居民来说,石城不仅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,这里还有他们的依靠,奔涌不息的阿蓬江是他们生命之河,承载着他们缤纷的梦想,渴望走出石城,年老了又要走进石城。
石城入口
千年繁华梦依旧
石城从隋开皇5年(585)建治至今,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然而如今的石城却正在逐渐消逝。曾经的木桥变成了石拱桥,原来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被水泥路所替代,就连原来古老的民居也大多被钢筋水泥所替代。从阿蓬江流域走出去的土家族作家冉云飞慨叹“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”,显然石城也已经沦陷了,这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老城,正慢慢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。但那半堵尚存的千年城墙和偶尔可见的断壁残垣,仍是代表石城历史文化的符号和象征。
千年的繁华,为何最后会这样悄无声息的消逝?是随着水运的衰落还是县城的迁移?又或者这中间还有着其它光阴缔造的传奇故事?历史悠远,真相已无从可考,但石城曾经的繁华是周围很多地方无法比拟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石城遗址
千年古城,曾经演绎了多少大家族的兴起与衰落,又流传着多少像观音山寺庙来历的传说?光阴荏苒,石城不仅承载了石城人家祖祖辈辈的梦想与期盼,也迎来送往了多少游人。但它却像流星一样成为了许多过客人生里最灿烂的风景之一,正如张祜诗里所写“自郎石城出,长在石城头”。对于诗人而言,到石城一游虽然只是偶然,却从此把一颗心留在了石城,惦念着石城的点点滴滴。
(记者 田丹 谭鹏 文/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