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柳子台成访其墓不得
伐石新刊吊古文,孝廉遗迹散如云。
沉香不长当年树,丰草还迷数尺坟。
欲禁采樵怜处士,空烦下马拜徵君。
酉阳山上频惆怅,聊对斜晖荐藻芹。
——清· 翁若梅
200多年前(清乾隆年间),福建闽县进士翁若梅任黔江知县,听闻黔江民间广泛流传的关于柳孝子伐薪俸母的故事。翁若梅对其孝义的品德很是仰慕。便前往柳孝子居住的酉阳山,想要寻访柳孝子的坟墓进行吊唁。不料时过境迁,他并未能找到柳孝子的坟墓,因而写下了这首《筑柳子台成访其墓不得》。
李绍权老人讲述柳孝亭
翁若梅究竟是何人?
据资料记载:翁若梅,福建闽县(今福州)人,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进士,榜下,发川试用,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九月暂摄黔江县印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他正式出任黔江知县,恰逢黔江大饥荒,先是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,无奈库存不多;后又自掏腰包到重庆府、夔州府等地购买粮食赈灾。他便是黔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红薯知县”,被称为渝东南翼红薯的引种者和推广者。不仅如此,翁若梅在任期间,还重新修筑了柳子台,把柳映芳奉为孝顺的楷模,始之成为了民间人人知道的大孝子。
伐薪奉母尽孝道
据清光绪二十年《黔江县志》载:“柳映芳,不知何时人也,据《通志》:黔江人,事母至孝,家贫,薪供养。”
2月5日,趁着阳光明媚,诗路黔江采访组经多方打听,来到位于黔江区城东街道三元宫路的柳孝巷,聆听当地居民讲述柳孝子的故事。
据曾经在柳孝亭住过的张世昌老人介绍,之所以叫柳孝巷,是因为在汉末有一位叫柳映芳的孝子,很有孝心,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,不离不弃,在民间广为传颂。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,相传汉末时期,有一位名叫柳映芳的人,与母亲住在酉阳山下的黔江河边,由于母亲双目失明,家中又无田土可以耕耘,就全靠柳映芳到酉阳山中砍柴维持生计,十分艰辛。他的孝行感动了太上老君。一天,太上老君化成一个老人,将柳映芳引到山中的峡谷深处,指着一棵树说:“你一个月砍一枝去卖,可以保障你母子衣食无忧。”他听从太上老君之言,砍其一枝扛至黔江城去卖,被一个老中医识得为名贵中药材沉香木,便以高价收购。柳映芳不仅至孝,而且淳厚,他严格遵从太上老君之言,每月去砍一枝,从不贪心多砍,终其一生,母子衣食无忧。
柳孝巷一角
后人筑亭彰其德
柳映芳尽孝的事迹,在黔江传为佳话,封建统治时期,多任黔江知县都曾亲自赋诗撰文、研究考辩,集资修台筑亭,褒扬渲染使之成为一位千古孝子,奉为孝顺的楷模,记入县志,教化民间。原本人们在他的故里酉阳山下修建了柳孝子亭,由于年久已被毁。
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黔江知县翁若梅访其墓而不得,他望着眼前枯草中的数所荒坟,却不知道究竟哪一所才是柳孝子的,当年的沉香树更是难寻其迹,遗憾之余不免心生感慨,才有了“沉香不长当年树,丰草还迷数尺坟。欲禁采樵怜处士,空烦下马拜徵君。”的佳句。
回到府中,翁若梅思虑再三,最终决定为了推崇柳映芳的孝义之道,便集资在“柳孝子亭”对面,三元宫下的半山梁子为他修台勒碑,以教化民间。柳孝台之名也由此流传至今,柳孝台附近的巷子,人们也自然而然地称为柳孝巷。
相关资料记载,翁若梅在修筑了柳孝亭之后,在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十七日,他专门为即将建成的柳孝台石碑题写碑文。这便是后来广为流传的《题柳孝子碑阴并序》,诗文叙述了柳映芳伐薪奉母,得到好报的故事:“汉孝廉名映芳,谥庄敏,黔江人。家贫,负薪奉母。忽遇老人引至酉阳山中,指一树曰:月伐一树,足供母膳。柳从之,持入市,识者知为沉香,重价以购,母膳得不缺。有司闻之帝,诏征不起,其守身事亲如此。邑乘载,故里在酉阳山下,旧有台,今废,其地已典鬻数姓矣。余宰斯土,不忍芳躅之湮,爰于其旁辟地一区,筑台勒石,载赓长句,以志景仰之忱,并使后之览者,闻风而起云尔。庚寅夏五望后二日。”
孝悌本天性,非以市美名。
粤自三代降,借此巧梯荣。
刲股与庐墓,真意已过情。
矧乃饰奇节,心迹暖不明。
通显立可致,清夜难自盟。
孝哉柳庄敏,至性乃夙成。
家贫无以养,伐木声丁丁。
持木鬻之市,甘旨日充盈。
何以得此物,冥漠感精诚。
姜鱼与孟笋,旷世同震惊。
有司闻之帝,温诏崇褒旌。
孝子各有志,亲重轩冕轻。
尚弗捧檄喜,况肯绝裾行。
守身长不字,岂但十年贞。
奈何千载后,故里没榛荆。
徘徊想遗躅,景仰意怦怦。
勒石缀以句,留与野人赓。
柳孝巷入口
孝义美德代代传
柳孝台修筑以后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来。据曾经见过柳孝台的李绍权老人回忆,所谓的柳孝台,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庙”,它一共由28根柱头组成,而且每根柱头下面都有石柱础,石柱础高约60厘米,雕有狮子等图案。柳孝台整个长15米有余,宽5米有余,高度有7米之多,在它的正前方,还有2座高大的石狮子,甚是壮观。
曾经的柳孝台虽然现在已不见踪影,但它所处的位置,与清光绪二十年《黔江县志》所记载的位置相符,地处三元宫下的半山梁子。
虽然当年的柳孝亭、柳孝台已不复存在,但是“柳映芳尽孝”的事迹仍然在当地世代流传,采访组一行在柳孝巷走访了一圈,几乎所有的人都从老一辈那里听到过孝子的故事。李绍权说,我们总想用这个故事来教导小辈要孝顺父母,从小养成良好品行,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
(记者 田丹 谭鹏 文/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