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陵雾雨留雪痕 白云低处忆诗情

    编者按:作为黔江人,你了解黔江吗?置身于历史长河,早在60万年前“人猿揖别”后,黔江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,其文明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。从地域来看,史上的黔江,一直是渝、黔、湘、鄂结合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,并非今日之域。正是如此,积淀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,可谓瑰丽多彩。今天,《诗路黔江》大型系列报道与你见面了。在这里,我们静心守艺,将以古诗为源,为你展示坚韧、苦干、能干的黔江精神,以及影响深远的黔江诗路。因为: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

    1000多年前的北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)的一天,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,出任巴东(现湖北省巴东县)知县,上任之后,寇准外出考察民情,黔江就是他考察的其中一站。当他来到武陵山,登临峰巅,已是傍晚。站在山顶,脚踏云雾,山势欲飞,夕阳下的美景,不正是少年得志的另一种写照?诗兴大发的他,以《武陵景》表达了雄心勃勃的心情。

杨长余老人讲述武陵山曾经的盛况

    那么,寇准究竟是何人?

    据资料记载:寇准,北宋政治家、诗人。其五律情思凄婉。太平兴国五年进士,授大理评。景德元年契丹犯宋,其力主亲征,真宗抵达澶州,射杀挞览,订立“澶渊之盟”。乾兴元年贬为衡州司马,著《寇莱公集》。

    1月10日,雪后初晴。武陵都市报《诗路黔江》采访组来到武陵山,虽未谋面有黔江古十二景之称的“武陵雾雨”,但登天梯,送红日,踩白云,得以一见《武陵景》之妙。

    一天中,采访组穿梭在雪痕之间,进农家,入老宅,过沟壑,在古树下、条石间探寻另一种乡愁。

    天子殿寻天子

    武陵山距黔江城28公里,孤高峻削,奇峰兀立,为黔江诸山之冠。来到武陵山脚下,但见山势峻峭,奇峰突兀,危崖深峡,云缠雾锁,这是采访组对武陵仙山景区的第一印象。

    进入武陵仙山景区,采访组首站至天子殿。

    天子殿,山门已毁。在山门处,枯死的老树桩,似乎在诉说着时光荏苒;一段踏痕深深的老石梯,总在低首时让人想起逝去的时光。而今,天子殿主殿框架尚完好,几根高大的木柱叩之铿然,甚为结实。殿门前挂着 “天子殿客栈”招牌,行人稀少,在这皑皑白雪的冬日里显得清净、幽深。关于天子殿名字的由来,民间有两种说法:一说因唐玄宗李隆基曾驾临此处歇息而得名,一说是因为明朝年间,曾有皇上打算来武陵山朝山,因而当地官员专程修了天子殿,以作接驾之用。

真武观遗址

    真武观顶见诗情

    沟壑深邃,丛林茂密。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林间小道上,林间不时有游客们的话语,更有一丝清净。

    在陡峭的山道上爬行一个小时候,采访组终于登上海拔1000余米的顶峰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真武观,依山筑于四块狭小的平台上,四周用条石延伸悬空两米多,于绝壁之上挑两柱房梁,每台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,共百余间。内外以数百步傍壁石梯曲折连接,号称“悬空观”,离地数百米,其惊险之状,令人叹为观止。

    曾经的奇观,如今只剩下斑驳的条石砌墙。不过,山顶几簇野山楂,红得格外灿烂,依稀诉说着这里当年的盛况。

    站在山巅上,仰望苍穹,红日已然向下;低头俯瞰,蒸腾的云雾绕在半山腰,让人仿佛置身于白云之上。四面凌空,环顾四野,冈峦起伏。山下是万顷良田,一幢幢小洋房点缀其间,尽收眼底。此情此景,让人对寇准诗中那句“举目红日尽,回首白云低”有了更贴切的感受。

    此刻,透过云雾,穿越时光隧道,回到1000多年前,只有19岁的寇准经过跋山涉水登上武陵山顶后,即兴而发吟出“武陵乾坤立,独步上天梯。举目红日尽,回首白云低”的诗句,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这一吟,从此武陵山多了一段佳话。

天子殿遗址

    农家院里说文化

    七十多岁的杨长余,当过兵,退伍后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老人对武陵山,对寇准的这首《武陵景》,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。

    老人说,他的父辈解放前在真武观推米。从老和尚讲的故事中知道,真武观最初选址在当地的冠山山顶。立房子那天,木匠师傅们吃完鲁班饭后,正准备用公鸡祭祀时,公鸡一下挣开木匠师傅的手,飞到了冠山对面的武陵山上引颈高歌。见此情景,冠山寺庙停建,改修到了奇险的武陵山顶上。

    真武观有多险?当时的瓦匠上房顶捡瓦,只有在大雾天且要拴一根绳子在腰间,才敢上屋顶。因为晴天上屋顶,看到下面的万丈悬崖脚都站不稳。洗脸水倒下山时,水都变成了雾。

    武陵山多有名?半山腰的长岩嵌曾经放置了100多口功德碑,署名有英、法、德等国的人。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这些碑被附近的居民抬走了,有的修了水缸,有的修了厕所。迄今,农家乐老板庞益军收藏了小半块。由此可见,武陵山出名不仅仅在国内,国外也有名。

    在杨长余看来,武陵山确实是人杰地灵。山上的武陵社区5组,现有200多位村民。从解放至今,在丰厚的文化滋养下,有的靠勤奋读书走出了大山,奋斗在祖国建设一线;有的投笔从戎,奋战在祖国的边疆,走出了姚文怀这样的将军。随着武陵仙山景区的开发,这里有七八家农家乐,村民们吃起了旅游饭。武陵山的水土养育的这一方人,以淳朴善良的本性和文化自觉,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
    ■记者感言:

    文化精髓开启幸福生活

    提起武陵山,当地百姓都倍感荣耀。“武陵山建庙的历史其实有1900多年。”杨长余这样告诉记者。如他所言,武陵山的历史竟在黔江置县之前。他所说的我们无从考证。但我们从他身上,从当地的百姓身上看到的却是一种对文化的自信。武陵山曾为朝山问道的圣地,始自汉唐,盛于明清,曾与贵州梵净山、四川峨眉山齐名,为西南三大名山,佛、道、儒三教并存。这,无疑它是当地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。在他们心里,是武陵山的文化精髓给予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
  (记者 田丹 王长贵 谭鹏 文/图 特约审稿 何泽禄)

编辑:编辑1
    网络新闻部:023-79310379 广告联系:13983562888 技术:023-79310379
   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: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: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
   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:409099 Copyright © 2004-2017 wldsb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渝ICP备11002633号-1  《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》(证件号:新出网证[渝]字013号)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232016003

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